9月25日,一则与广大车主切身相关的行业动态正式发布——工业和信息化部就《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》强制性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。这份新规一旦落地,将从产品性能、安全指标等多维度对车门把手进行全面规范,直接推动车门把手安全水平的整体提升,为车主日常用车及行车安全再添一道“防护盾”。?
作为汽车上使用频率极高的部件,车门把手的安全性一直备受关注。尤其是近年来汽车电动化浪潮席卷行业,电动隐藏式车门把手凭借科技感的外观设计,成为越来越多新车型的标配。但随之而来的是,市场上车门把手的操作方式从传统机械款到电动隐藏款不断迭代,结构型式也愈发多样,新的安全需求与潜在风险同步显现。?
正是为了应对电动隐藏式车门把手带来的技术变革与安全挑战,进一步规范行业生产标准、提升产品安全门槛,在工信部的指导下,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牵头启动了《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》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。此次标准制定的核心目标很明确:引导车企和零部件企业优化车门内外把手的设计方案,从源头提升把手的安全性能,最终实现整车安全水平的全面升级。?
一项高标准的制定,离不开扎实的调研与严谨的论证。自2024年起,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就在工信部的指导下,开启了标准的预研与制定工作。整个过程中,先后组织召开15次专项会议,汇聚了国内外100余家整车厂、零部件企业、检测机构的专家力量,围绕车门把手的安全技术展开专题调研与深度研讨。?
具体来看,核心研究工作主要聚焦三个方向:?
首先是全覆盖的车型调研。团队深入分析了230余款不同品牌、不同价位车型的车门把手,详细记录其结构型式、开启方式、布置位置及提示标志等关键信息,同时结合国内消费者的操作习惯和人机工程学研究成果,最终明确了操作空间、安全标志等基础标准要求,确保标准贴合实际用车场景。?
其次是多场景的安全性能验证。针对日常行车中可能遇到的道路事故场景,行业专家团队开展多轮技术方案论证,并选取20余款代表性车型进行静态与动态测试,最终确定了科学的安全方案。新规将从车门把手的释放型式、操作空间、安全控制逻辑、功能抑制,到断电后的功能完整性等维度提出明确技术要求,全面堵上安全漏洞。?
最后是技术指标的先进性保障。目前国内外尚无专门针对汽车车门把手的安全法规,此次标准制定充分结合国内车门把手的应用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,从性能要求的全面性、试验场景的丰富性、试验条件的严苛性,以及技术前瞻性与行业适应性等方面入手,最终形成了一套既科学合理,又与我国汽车标准体系高度兼容的安全要求。?
对于车主最关心的“标准征求意见稿到底提了哪些安全要求”,我们可以从四个核心维度来解读:?
第一,结构型式与操作空间的规范。新规明确要求,每个车门的车门外把手在任意状态下,都必须具备足够的手部操作空间。这一要求直接针对电动隐藏式门把手常见的“操作不便、难以识别”问题,彻底解决消费者日常开关门时的痛点。?
第二,释放方式与断电功能的冗余设计。为保障事故后的逃生与救援安全,新规强制要求每个车门的内外把手都必须采用机械冗余设计——即便车辆发生事故断电,车主也能在不借助外部工具的情况下,通过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把手顺利开启车门,为生命安全留出关键通道。?
第三,布置位置与安全标志的清晰化。标准对车门内外把手的布置区域进行了明确规范,同时要求车门内把手必须配备清晰的安全标志和开启方式示意图。这一举措将有效解决“把手可见性差、识别性不足”的问题,减少操作失误,兼顾安全与用户体验。?
第四,术语定义与试验方法的统一。除了上述具体要求,新规还首次明确了车门把手的术语和定义,提出了强度要求与功能抑制要求,并统一了内外把手的静态、动态试验方法,为行业生产、检测提供了统一标准。?
从行业与消费者双重角度来看,这份标准的制定都具有里程碑意义:?
对行业而言,它顺应了汽车电动化的发展趋势,在“科技感”与“安全性”之间找到平衡点,为车门把手技术的发展划定了清晰方向,将推动整个产业链向更规范、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;?
对消费者而言,它直接解决了电动隐藏式把手的使用痛点与安全隐患,从操作便捷性到事故逃生安全性,全方位保障车主与乘员的生命安全,进一步提升道路交通安全水平。?
目前,《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》正处于公开征求意见阶段,后续随着标准的完善与落地,我国汽车车门把手的安全性能将迎来全面升级,为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。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