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明源君分享一篇实效机构老大吴昊的文章,其对户型问题的洞见很有启发性。下面是详细内容:
“关系场”,一定是楼市伟大的发现之一:它解决了楼盘提供的房子,和顾客生活方式期待之间的割裂。
没有了上涨发财的动因,能促使顾客动心下单的,一定是房子为其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方式。
但是,很多人表示,对“关系场”不太理解,这太正常了。如果你固执的将房子当作产品,如何能理解关系场呢?
我还是略感奇怪:许多人进入会议室,都能准确找到自己的“位置”。知道哪里是领导坐的,哪里是让领导看到自己的,哪里是让领导看不到自己,心里都门清。但是说到关系场,就故意表示不理解。
流行的户型观制造着滞销
我随便在网上下载了两个户型:一个125㎡,一个152㎡。当然,两个户型都很新款,是楼市最近流行。
户型一:125㎡三房双卫。
这款户型面积虽然不大,但思路也偏享受,有6.8米的横厅,有比较大的厨房和生活阳台。面宽11.7米,除飘窗外,进深7.7米。
11.7:7.7米,完美的9:6比例,黑区域比较少。
遗憾有两个,一是第三个房间,面宽仅2.7米,作为书房勉强可用,如果摆下一张床,就没有床前的距离了,住得也很勉强。如果稍微放大0.3米,总面积增加1㎡,就是标准3房了;第二个遗憾,是主卧没有衣帽间。
户型二:152㎡的四房双卫户型。
这个户型的理念非常一致,面宽14.3米,进深8.2米,接近完美的16:9屏幕尺寸。
有效的弥补了上一个户型的缺点:
1)它是标准的4房;最小卧室的开间也有3米。
2)它的主卧带衣帽间,152㎡如果还不带衣帽间的话,就比较尴尬了。
3)尽管还是2个房间北向,但有3个房间南向,快达到5开间了。
但是,它因此也产生了缺点:比125㎡的面积,要大27㎡。
如果房价2万/㎡,要贵出54万,基本上甩掉一个梯度的客户了。
前一个户型,总价低,但实际上只有2.5房;后一个户型比较完美,完整的4房并且带衣帽间,但是总价高一个梯度。
怎么办?这个时候,该请市场和客研上场了,得到的答案一定是:前面一个户型满足3口之家,后一个户型满足3代同堂,这两种客户,本区域都有。
所以不是取舍问题,而是配比问题,根据市场总价数据,哪一种成交比例多,哪一种就多配置一点。
问题得到完美解决了么?没有。
一定有一种户型,会滞销。
懂得关系场,你就知道滞销原因了。
不管以上哪个户型,都算得目前的网红户型标准:大面宽、南北向、大阳台、飘窗赠送。应该给画图的设计师,加个鸡腿。
就一个问题,不管是选择125㎡的客户,还是152㎡的客户,他们现在住多大的房子?
客户研究,不等于客户统计:拿个本子,去记录市场上买三房和四房的顾客有多少,回来交差的,那不算客户研究。
我们一直强调:顾客买下一套房,是角色的升级;就如,没有人会买两台BMW5系一样,如果他上一部车开的是五系,那下一辆会换SUV或者7系,总之有不同角色体验才对。如果他角色没升级,会将5系一直开下去,而不会换一台新5系。
业内将顾客分为“首置、改善、再改、豪宅”,意思相同。除非拆迁或者换工作,买125㎡的顾客,现在住的应该是90㎡以下;那么买152㎡的顾客,现在应该住125㎡。
有没有人,直接从80㎡跳到152㎡呢,乃至从没有房子,直接买152㎡。当然有,保时捷4S店里,也经常有刚拿到驾照的人买卡宴。两种情况:
1)他有个好爹;
2)他忽然赚钱了,乃至触犯了刑法。
假设,顾客现在住在125㎡的这套房子里,那么,这套152㎡的房子,是难以打动他们的:
这套125㎡的房子,比较好满足了“三口之家”,夫妻住主卧,孩子住客卧,那2.7米的房子,可以当书房;如果孩子特别小,那么不和父母睡,就和爷爷奶奶住客卧。
一个完美的三口之家,只要不生二胎,可以住到孩子上高中、念大学。不会有严重的关系冲突,顾客不会有太强的换房动力。
不管是什么原因,假设这套125㎡的业主,准备换房了。
换房的动机呢,不是丈夫提出来,就是妻子提出来,或者他们以家长的身份提出来,比如要给孩子一个学区房。总之,你极少见到孩子闹着要换房的。
不管夫妻双方哪一个想要换房,总之,钱是“夫妻”二人共同出的,他们是这个家庭的强关系:必须要打动其中一方,让他们有了5系到7系的跨越感,有“哇”的感觉,才舍得掏钱。
我们做一个场景模拟,当这对住125㎡的夫妻,跨进了152㎡的样板间:
1
客厅,他们不会“哇”
125的住户考虑换152㎡的,就如3系的顾客去试驾5系,必须有高一个等级的优越感。但是,两套房的客厅,是差不多的:都是横厅,都有大阳台,都是餐桌和沙发区两个场景。
既然场景一样,且面积都满足,那些小的尺度差,你就可以忽略不计了。
2
逛到厨房,妻子不会“哇”:
姑且说“妻子”是主妇,她做饭照顾全家。所以她很看重厨房的提升,但是呢,两个厨房半斤八两,都有生活阳台,且125㎡的更大,152的厨房面宽多了20cm,但125的也够用。所以,对她的打动性也不强。
3
到主卧,衣帽间有点纠结
主卧稍微纠结一点,因为152这套,相对于客户125的家,多了个衣帽间,这对女性打动力要强很多,有一点心动。但可能被125这套的南向卫生间扑灭了。
4
孩子说,住哪里都一样。
当父母征求孩子的意见:宝贝,我们把家搬到这里,好不好。孩子很可能说,随便你们,因为不管住哪里,她的房间都一样。
都是飘窗+大床和衣柜,孩子也感受不到场景升级。
当然,152㎡这套房子,并非一无是处,如前所述,它是全尺寸的四房,它有衣帽间(虽然不是那种真正尺度的公主式衣帽间)。
152㎡这套房,在两种情况下,会被客户买走,但是客户基数大大减少了:
1)顾客准备生二胎,这就需要三张床,并且必须考虑书房。
现在的家庭为孩子读书每年付几万的学费,当然不可能家里连做作业的地方都没有。原来那套125㎡住不下了。
夫妻决定购买,虽然他们的享受并未升级,但是为了迎接“二宝”,这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。
2)夫妻双方,有一方准备接父母来住:
如果男方父母来住,妻子可能会提议,让他们出点钱;如果女方父母来住,就看男方的责任心了。
只要双方还珍惜夫妻之间的感情,那就尽量压抑这个念头。房地产做得特别不好,中国家庭自己已经开始“小型化”了,也即尽量不要三代同堂,但是,开发商还在提供四房,把三代同堂当作一种美德,对家庭造成非常多的破坏:
下张图在本号中,已经发了很多次了,如果三代同堂,家里5口人,有8种关系层级,20组对偶关系,45个视角:
这些关系,152㎡就装不下了,会把客厅和餐厅“挤爆”。古人解决了这种问题,是通过“三进式”院落来搞定的:前院、中堂、后院,分别是不同的空间,让全家在同一套房子里,又不必同时在同一个空间里。
三进院的那种可以让多层级家庭关系变得融洽的房子,多数人买不起了。
今天的人,通过“一碗汤的距离”,理智的解决好这个问题的。
更多的人,是通过不想回家,在办公室加班,和朋友应酬,乃至地下车库抽烟的方式,来解决的。
如果夫妻还是三口之家,他们多半不会从125㎡,换到152㎡:
1)夫妻使用的场景,并未升级。也即强关系没被满足。
2)多增加了2个房间,难道在家开旅馆吗?
所以出现了一个奇葩现象:在房价如此昂贵的年代,许多中国家庭,日常空置着1-2间房。
关系场,才是房子的灵魂!
无论是追求都市之巅,还是寄托南山之闲。人类,终身都在消费空间。
当然,人们购买“空间”,可不是当仓库装货的,而是他们有许多“强关系”,需要空间去满足。
要么为自己,要么为在意的人。自己的角色需求被满足,或者自己在意的人点赞,是消费空间的原因,毕竟现在的各种“空间”,太贵了。
单纯追求空间尺度,比如面宽进深比,南北向,得房率,乃至别墅、洋房、高层这些空间形态,太表面化了。
顾客始终以自己的微观视角,来寻找各种空间,以满足自己的强关系需求。
1)不同的家庭结构,家庭关系不一样,多一个人,就会多出N种对偶关系;应该说,顾客家庭结构中的身份,就是他们的喜怒哀乐。
2)同样的家庭结构,强关系层级不同,家庭关系也不一样。虎妈猫爸、霸道父亲、父辈垂帘,他们对空间的满意点完全不同。
站在房子的角度来说,152㎡的碾压125㎡的;站在关系场角度来说,住125㎡的首改客户,未必会被152㎡那套打动。
全中国出现了大范围的140㎡滞销,原因就在此。要么是120㎡的好卖,要么就是180㎡的,几人还记得,140㎡的产品划分,源自于当年144㎡以上契税3%的政策,并非客户真正所需要的面积段。
不知道顾客家庭结构和关系的空间,犹如没有灵魂的充气娃娃,你看上去很美,顾客看上去无动于衷。